鸦片
其他物质 鸦片 最古老的毒品,一切毒品的起源
自鸦片战争以来,毒品给我国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,吸毒者妻离子散有之、家破人亡不乏。虽然政府屡次大力打击毒贩,但利字当头,挺而走险的亡命之徒大有人在。
鸦片战争
- 第一场鸦片战争:从 1839 年到 1842 年,清政府与英国交战,清朝战败后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中国失去香港主权、向英国赔款并开放通商口岸。
- 第二次鸦片战争:从 1856 年到 1860 年,英国与法国联合对清朝发起战争,战后签订不平等条约,中国主权受损进一步加剧。
林则徐禁毒
林则徐是清朝官员、民族英雄,1839 年担任两广总督,负责禁绝鸦片贸易:
- 背景:鸦片在中国泛滥,导致民众成瘾、家庭破裂、国家经济受损。
- 举措:发布禁烟命令,调查严惩鸦片贸易者,1839 年主持 “虎门销烟”,用石灰和海水销毁缴获的鸦片。
- 精神:曾言 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其禁烟精神激励后人,凸显保护人民健康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。
国家禁毒日
- 日期由来:1987 年 6 月 26 日联合国召开国际禁毒会议,将该日定为 “国际禁毒日”,我国此后也以该日作为 “国家禁毒日”。
- 意义:警示毒品对身体健康、家庭幸福、社会和谐稳定的危害,呼吁公众远离毒品、全社会参与禁毒工作,铭记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,为社会和下一代创造美好未来。
药代动力学
作用靶点
鸦片及其衍生物作用于人体的阿片受体(Opioid Receptors),该受体分布于脑部和脊髓,控制疼痛感、情绪等功能,主要类型及作用:
- μ(Mu)受体:鸦片主要作用靶点,可镇痛但会引发快感,导致成瘾。
- δ(Delta)受体、κ(Kappa)受体:参与镇痛和情绪调节,作用弱于 μ 受体。
- 作用机制:结合阿片受体后抑制神经元信号传递(尤其疼痛信号),故鸦片最初用作强效镇痛药。
吸收方式
鸦片中主要活性成分(如吗啡)的吸收途径:
- 口服:药用常见方式,在胃和小肠吸收,因首过效应(肝脏代谢)生物利用度降低,总吸收率约 20%-30%。
- 吸烟 / 吸入:烟熏鸦片或吸食海洛因等毒品的常见方式,通过肺部直接入血,吸收快、效果强于口服。
- 注射:静脉注射为滥用者高风险方式,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大脑。
分布
- 药物进入血液后,快速分布至血流量丰富的组织(大脑、肝脏、肾脏)。
- 鸦片类药物(如脂溶性更强的海洛因)易穿过血脑屏障(BBB),迅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药效强且快。
- 部分药物会储存于脂肪组织,药效消退后可能缓慢释放,导致长期慢性毒性。
代谢
- 主要代谢场所:肝脏。
- 以吗啡为例:大部分经肝脏 UGT 酶代谢为吗啡 - 3 - 葡糖苷酸(M3G,几乎无活性)和吗啡 - 6 - 葡糖苷酸(M6G,仍有强效镇痛功能)。
- 合成鸦片类毒品(如海洛因)在体内迅速代谢为更活跃形式(如海洛因代谢为吗啡),药效和致命性更高。
排泄
- 主要途径:鸦片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以尿液形式排出。
- 半衰期差异:吗啡半衰期约 2-3 小时,合成鸦片类药物(如芬太尼)代谢速度不同。
- 慢性使用影响:药物(尤其在脂肪组织)逐渐积累,延长排泄时间。
医用鸦片相关
- 来源:从罂粟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药物,含吗啡、可待因等阿片类成分。
- 用途:缓解严重疼痛(如术后疼痛、癌症晚期疼痛)。
- 管控:因易导致身体或心理依赖,受法律和国际公约严格管控,医生开具时需谨慎,使用得当可减轻患者痛苦,滥用则后果严重。